“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 | 绿水青山(下篇)-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4 10/13 10:08:10
来源:新华社

“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 | 绿水青山(下篇)

字体:

  9月26日,“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在国家金融信息大厦开展。

  本次展览精选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珍藏历史经典照片,不少珍贵资料为首次披露。展览包含浴血新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时空巨变、富民厚生等多个篇章,从百姓视角出发,以视觉逻辑为线索,全景展现新中国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的伟大成就和深刻变革。

  从9月26日开始,我们把“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的所有照片“搬到”这里,呈现给大家。今天展示的是这个展览中的“绿水青山”(下篇),共17张照片。

  今日之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华儿女正奋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新华社自诞生之日起,便担负起用镜头记录时代风云的重任。方寸乾坤,瞬间永恒。一代代新华社摄影记者用光与影定格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

  时间,冲洗出历史的底片。新华社精选中国照片档案馆珍藏的经典照片,从百姓生活变迁的视角,全景展现伟大祖国75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伟大成就和深刻变革。

  与影像对话,与历史相遇。驻足凝望一幅幅照片,我们清晰可见——

  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初心与梦想,

  中国人民最真挚深切的向往与追求。

  生态兴则文明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变天地宽,今天的中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沧桑巨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神州大地的山川样貌,映射出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2018年2月2日,白天鹅在河南三门峡黄河湿地栖息。 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

  点评 色彩清亮单纯,场景美丽优雅。蓝天碧水和大群天鹅与高楼大厦形成令人惊艳的呼应,魅力十足。

  

  2019年1月5日,云南昆明盘龙区滇源街道甸尾村水杉湿地笼罩在一片飘渺水雾中,水鸟游弋在水面。 新华社记者 秦晴 摄

  点评 飘渺水雾中,景物呈现饱和度各异的色彩,层次丰富。小小水鸟划出水痕,增添生命气息。

  

  2019年4月11日,在辽宁大连举行的斑海豹放归活动中,24只此前遭非法盗捕的斑海豹被放归大海。 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点评 聚集的人群与即将入海的斑海豹形成复杂与单一的对比差异,具有很好的叙事能力且充满乐趣。

  

  2021年3月1日在四川绵阳大熊猫国家公园北川小寨子沟片区用红外相机拍摄的野生大熊猫。 新华社发

  点评 大熊猫冒雪前行的姿态生动呆萌,令人倾心。

  

  2021年5月11日,在湖北宜昌,长江江豚在水中嬉戏。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点评 江水碧波荡漾,成为色彩单纯的底色,画面充分留白的同时,精彩捕捉“长江精灵”江豚在水中游弋的自在与优美。

  

  2021年6月21日,在吉林白城镇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年丹顶鹤带领雏鹤在水中觅食。 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点评 画面简洁,水波涟涟,光线柔和,勾画出丹顶鹤的母子情深。

  

  2021年6月7日在云南昆明晋宁区夕阳彝族乡拍摄的野象群。 新华社发

  点评 大象回家事件中的经典画面。山野绿植“框住”酣睡的野象群,绿水青山间,这群人类的“朋友”流连忘返。

  

  上图:治理前,山西右玉县随处可见的荒凉沙地。新华社发

  下图:2021年7月13日拍摄的山西右玉县右卫镇的景色。新华社发(徐吉 摄)

  点评 黑白与彩色、荒芜的沙地与连绵的青峰,强烈的画面对比带来震撼视觉体验。

  

  2022年3月15日,游人在湖北鹤峰县容美镇屏山村屏山旅游景区体验“悬浮船”。 新华社发(覃涛 摄)

  点评 碧水清澈,一叶小舟仿佛漂浮空中,高角度光源使船倒影被投射至水底,吸引观者尝试一探究竟。

  

  上图:20世纪80年代,浙江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的水泥厂烟囱里冒出浓烟。余村依靠炸山开矿和经营水泥厂,一度成为“安吉首富村”。老百姓钱包鼓起来了,但生态环境却遭到破坏。新华社发

  下图:2022年4月9日,沐浴在晨曦中的余村被鲜花绿植围绕,村落洁净,焕然一新。新华社发(曹震 摄)

  点评 昔日小厂房林立、浓烟滚滚、遮天蔽日、污染严重的景象与现今绿意盎然、鲜花盛开、干净整洁的村落形成鲜明对比,环境条件的根本性改观给人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

  

  2022年6月15日,电力工人在黑龙江齐齐哈尔昂昂溪区一输电铁塔上为在塔顶筑巢的东方白鹳安装护鸟板。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点评 动物与人和谐共处,画面的T字形结构规整,构图平衡对称、稳定均匀,铁塔上错落的电力工人活跃画面。人类友善之举,给白鹳带来岁月静好。

  

  2022年7月12日拍摄的贵州贵阳长坡岭国家级森林公园一角,城市与公园已融为一体。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点评 低角度光照勾画景物轮廓,城市与森林“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协调诠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美。

  

  2023年5月29日,在青海可可西里,一群雌性待产藏羚羊通过青藏公路,过往车辆停车为它们让行。 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点评 长焦镜头对景深的压缩虚化了背景,虚实纵横的画面构图舒适,故事感人。

  

  2023年6月11日,一场阵雨过后,在蓝天白云映衬下的北京故宫角楼。 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点评 左右对称的画面很有气势,如洗天空给观者带来心旷神怡的感受。

  

  2023年8月3日,游客在浙江湖州安吉县鄣吴镇利用废弃矿山改建的漂流点体验空中漂流。 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点评 绿意盎然,水道蜿蜒,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2023年8月拍摄的国家电投内蒙古霍林河循环经济示范工程。该工程以打造“煤-新能源-电-铝”循环经济新范式,获得“联合国气候大会今日变革进步奖”。 新华社发

  点评 蓝天如洗,白云飘飘,绿草如茵,羊群漫游,科技与自然相互融合的画卷亮丽呈现。

  

  2024年5月11日拍摄的位于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藏色岗日冰川。 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点评 形态丰富的冰川在阳光下展现油画笔触般的力量感。

【纠错】 【责任编辑: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