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11月3日電 題:將濕地融入生活——武漢東湖化身“城市綠心”
新華社記者熊翔鶴、徐鵬航
深秋的武漢天氣漸涼,但傍晚的東湖綠道依舊游人如織,城中初上的燈光和湖畔蔥蘢的綠意交相呼應。東湖,這顆鑲嵌在城市里的綠色寶石,如今已然成為不可或缺的“城市綠心”。
《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5日將在中國武漢和瑞士日內瓦兩地拉開帷幕,《濕地公約》各締約方相聚悠悠東湖,探討濕地保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赴江城之約。
“綠心”重生
“野木迢迢遮去雁,漁舟點點映飛烏。”
袁說友筆下,八百多年前的東湖雅致又靈動。從屈原行吟澤畔,到李白放鷹題詩,無數(shù)文人墨客曾在此駐足。
東湖一角。新華社記者 伍志尊 攝
然而上世紀,城市化、工業(yè)化快速推進,入湖污水量急劇上升,東湖水質快速惡化。
“東湖是武漢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眾多動植物提供了生存空間,治理這顆‘城市綠心’的意義重大。”東湖生態(tài)旅游風景區(qū)管理委員會建設管理局二級調研員楊漢華說。
進入新世紀,東湖水環(huán)境治理的號角吹響。2009年起,實施大東湖生態(tài)水網(wǎng)構建工程;2017年,深層污水傳輸隧道——武漢大東湖深隧開工;2019年,全面排查東湖流域全部入湖排口;2020年4月起,東湖水生態(tài)修復工程正式實施,重構以沉水植物為核心的水生態(tài)系統(tǒng);2020年9月,建成東湖智慧水務平臺。
“我們還通過協(xié)商收購和依法整治,推動東湖經營性船舶全面清潔能源化,水面上游船亂漂的現(xiàn)象再也沒有了。”東湖生態(tài)旅游風景區(qū)海事處閔保華說。
如今,東湖水質已穩(wěn)定進入“Ⅲ類時代”,部分水域甚至達到可飲用的Ⅱ類水質,已形成280萬平方米的“水下森林”。
臨湖觀景,只見一池碧水清澈明凈,陽光直透湖底,水草搖曳,魚蝦恣意穿行……
樂園蝶變
水清了,景美了,越來越多的游人來到東湖,將這里變成生活的一部分。
在東湖西北一隅的華僑城生態(tài)濕地公園,一座彩虹棧橋橫跨而過,橋上一群孩童正嬉笑打鬧,橋下一只野鴨懶洋洋撥弄著湖水。
“下班后經常帶孩子來遛彎,放松一下。”家住附近的楊先生說。
在東湖西北一隅的華僑城生態(tài)濕地公園,市民游客們正散步休閑。新華社記者 伍志尊 攝
岳家嘴立交橋往東一公里,或者武漢站東廣場往南五百米,就能從車水馬龍的繁華都市,來到草木蔥蘢的東湖綠道,享受湖光山色。
人在湖畔,亦在城中。
2017年底,全長102公里的東湖綠道建成,是國內首條5A級城市核心區(qū)環(huán)湖綠道。
10大子湖、120余個島渚、34座如黛峰巒、近20000畝蔥郁山林……沿著綠道一路騎行,四時風景不同,四季花開不斷。
野趣以外,東湖磨山攬翠杉樹林里的東湖杉美術館,馬鞍山森林公園的時見鹿書店,這些散落在東湖各個角落的城市公共空間,更為之增添了浪漫的人文情懷和濃郁的藝術氣息。
“東湖風景區(qū)正圍繞打造‘世界名湖 人民樂園’的戰(zhàn)略目標,全力把東湖打造為山水相依、城湖相融、人文相映的生態(tài)典范,為各地的游客營造更美好的‘詩和遠方’。”東湖生態(tài)旅游風景區(qū)工委書記、管理委員會主任劉栿堂說。
約定相守
東湖之美不止于景,更在于其中所蘊藏的“天地與我并生”的生態(tài)觀念,在于武漢人共同守護東湖的約定。
“參與東湖的生態(tài)治理,感覺自己為這座城市做了件非常有價值的事。”高校教師李臘花今年受聘成了“東湖民間湖長”,帶領徒步愛好者一起巡湖。
住在東湖邊,學在東湖畔,小學生們變身“濕地小衛(wèi)士”,由老師帶領著清理垃圾、取樣檢測,親近和了解東湖。從幼時起,孩子們的心中便已許下保護生態(tài)、保護濕地的承諾。
巡湖的小學生們在取樣檢測水質。(受訪者供圖)
如今,東湖全區(qū)共有喬木樹種285種、灌木224種、草本植物80種,脊椎動物299種,濕地水生植物由原來的不到100種增加到158種,青頭潛鴨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現(xiàn)身,紅嘴鷗、鸕鶿等候鳥也前來安家落戶。
“珍惜濕地資源,愛護自然環(huán)境,要把更多自然知識和環(huán)保理念傳遞下去。”武漢市園林和林業(yè)局生態(tài)修復處處長唐聞說。